連鎖麵店壟斷 車仔麵店應如何自保
說起車仔麵,它除了是香港的地道美食外,同時亦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。車仔麵的名字和它的起源有著甚大的關係,而它的起源則要追溯到1950年代。由於當時經濟尚未蓬勃,大量中國的難民流亡到香港,他們為了謀生便於香港街頭設立流動小販檔,部份的小販會推著改裝過的木頭車經營這種麵檔,因此被稱為「車仔麵」。此外,車仔麵亦有更一個別稱,「嗱喳麵」,這個名稱反映了車仔麵當時的模樣和販賣環境。「嗱喳」一方面是反映早年車仔麵檔販會在後巷準備食材,然後在街頭販賣,十分不衞生;另一方面,是潮洲話「拉雜」的諧音,意指大雜燴,特顯了車仔麵可以讓食客自由選擇配料、麵底和湯底的特色。
車仔麵平價、多選擇形象深入民心
車仔麵最大特色的地方便是食客的選擇十分豐富,不論是配料、麵底或湯底都仼均食客配搭。配料上,因為車仔麵多數是無牌經營,為了降低被捕時器具被充公所帶來的損失,小販都會選用成本較低的配料如豬皮、豬大腸、豬紅、雞翼尖、魚蛋、蘿蔔、生菜等,一碗麵大多包含兩款配料,食客可以加錢加配更多的配料。而麵底方面,早年有米粉、油麵、河粉和幼麵可以選擇, 後來選擇漸漸增加,還有米線、公仔麵、粗麵及烏冬等麵類。 湯底則有咖喱汁、牛腩汁及滷水汁, 沙嗲汁、麻辣汁湯底都是後期才出現。正因為車仔麵的營運成本低,加上選擇多,因此當時引納了不少食客,而這些特點亦深入民心,成為了車仔麵的特色,即使後來許多車仔麵店變成了店舖,這個名字仍沿用至今。
連鎖麵店壟斷 車仔麵店風光不再
隨着越來越多的出現,例如譚仔、米線陣、我愛米線等,它們同樣主打有多種配料及湯底選擇,這使「多選擇」不再是車仔麵的專利;而車仔麵另一個特點:價錢親民,亦因為追隨物價通漲而變得不再平價。車仔麵的特色盡失。加上這些連鎖麵店不斷推陳出新,無論是湯底、配料都會不時推出新款,更會推出限定款式,吸引不少食客,導致市場被這些連鎖麵店壟斷,使小店可以生存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少。以燃究員居住的地區為例,原來經營多年的車仔麵小店陸續倒閉,取而代之只有與其模式類近的連續麵店。
燃究員是次到訪了兩間車仔麵店,第一間為由名人阮小儀開設的麵麵店。一如現時半自動化的餐廳,麵麵店採用的二維碼點餐,失去了昔日車仔麵店會提供點餐紙供客人圈想要的配料的特色,而選擇亦相對較少,只有9款配料,當中更有香草腸這種較為罕見的配料。湯底方面,則沒有腩汁、滷水汁等常見的選擇,變成了酸辣湯、茹湯和越式蕃茄湯底,失去了車仔麵原本的風味。
而另一間探店的車仔麵小店則是明明車仔麵。相對上一間連鎖車仔麵店,這間小店較能保留到車仔麵的特色,許多原來的配料如豬紅、豬皮、雞翼尖等都有保留到;湯底和麵底上也還原了車仔麵檔原有的選項。此外,餐廳仍然採用點餐紙的形式點餐。比較之下,小店較能夠保留車仔麵檔原有的風味,可是價格方面卻大不如從前,車仔麵已經不是昔日的「平價美食」。
小店改推新派港式車仔麵對抗連鎖市場
在連鎖麵店墮斷的時代,不少的小店用盡方法嘗試抗衡。以荃灣的阿荔車仔麵為例,店家為傳統風味加入新元素,例如將原來只會用牛饌改為用牛坑腩及牛肋肉一同燜煮,變成了全新原創的「牛肋腩」。另外,他們亦選用了日本的豬手作為食材,並融合養生的黑糖,合製出限量的「冲繩黑糖豬手麻辣撈麵」,盼能透過新派港式車仔麵重新吸引食客。
小店應著眼原有特色 喚起食客集體回憶
在如今市場競爭下,「多選擇」似乎已經不是車仔麵最大的賣點。倘若車仔麵小店要和連鎖麵店一拼高下,他們應該就着「集體回憶」以及「個性風味」這兩大特點著手。與其無序地添加新配料迎合更多的食客的要求,選用如今不少餐廳都主張「高級選材」,不如從原有的主打食材中煥出新意,而湯底越變越多,如此過猶不及的做法,也會導致了原來風味大失,故更應慎重。此外,在價格方面,現時的車仔麵店定價與連鎖麵店相差無幾,在支付差不多的價錢的前提下,食客自然較樂意光顧有名聲、熟悉的餐廳,因此車仔麵店食物的溢價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。這個我們將留待所長的嘗online 《開舖101/設計一道讓客人記得的菜》分享更多。